香港 –(2014 年 9 月 23 日) – 安盛藝術品保險欣然贊助將於香港舉行的第 25 屆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會議。是次會議由康樂文化事務處主辦。屆時,全球各地的文物修護專家將雲集本港,就大會主題《源遠流長:東亞藝術文物與文化遺產的修護》交流專業知識。這是國際文物修護學會第二次以亞洲作為召開會議的地點。
安盛藝術品保險亞洲區行政總裁歐斯本(Anthony Osborn)表示:「我們非常感謝康樂及文化事務處與及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提供這個寶貴機會,使安盛藝術品保險能支持是次盛事。我們將與出席會議的來賓交流保育文物的心得,部份修護項目由獲安盛藝術品保險修護研究獎助金的國際知名機構負責。」
安盛藝術品保險將於 2014 年 9 月 26 日(星期五),與三位備受尊
崇的修護專家梅笑鳳、Paola Dindo 及 Dawne Pullman 假香港大會
堂舉行題為「藝術品修護個案研究」(Case Studies in Conservation)的午餐研討會。會上將重點介紹
2013 年安盛藝術品保險修護
研究獎助金得主哈佛藝術博物館,及其在開發和應用非侵入性數碼
投影技術方面的成果。該館透過這項嶄新的技術,成功修復組成 「馬克‧羅斯科哈佛壁畫系列」的五幅作品(Mark Rothko’s Harvard
Murals),使之回復原有色彩。哈佛大學於 1960 年代初委託羅斯科
繪製這些大型壁畫,並於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期間在一個閣樓飯
堂陳列,其後由於畫作逐漸褪色而被收藏於倉庫。幸而在數碼保育
工具的協助下,這系列作品得以重現公眾眼前及學術研究領域,亦
鼓勵修護專家就這項技術進行研究和討論。「馬克‧羅斯科哈佛壁畫
系列」將於 2014 年 11 月 16 日至 2015 年 7 月 26 日在哈佛藝術博
物館展出。
馬克 ‧ 羅斯科哈佛壁畫系列
馬克‧羅斯科(1903至1970 年)於 1962 年繪製哈佛壁畫,校方在1964年1月正式將之置於霍利奧克中心(Holyoke Center,現稱為 Richard A. 及Susan F. Smith校園中心)的閣樓飯堂。其後,來自落地窗戶的猛烈自然光令這批作品逐漸失去原有色彩,五幅畫出現不同程度的褪色情況。由於不適合繼續展出,校方於 1970 年末期把壁畫收藏於倉庫,而在過去半個世紀,它們在有關羅斯科的學術研究領域亦鮮有提及。
及至1980年代中,哈佛大學的修護人員開始研究壁畫顏料迅速褪色
的原因,致力尋找修復原有色彩的方法,希望公眾可以再次欣賞這
系列珍貴壁畫。在1988年,哈佛大學的修護人員於協助薩克勒博物
館(Arthur M. Sackler Museum)籌備壁畫展期間發現,顏料中立索 爾紅(Lithol Red)的成份是導致畫作褪色的原因,而羅斯科在全部
五幅作品中均有使用這種不穩定的有機顏料。當修護人員了解壁畫
為何褪色後,他們認為以新顏料修復受損或褪色部份的傳統保育方
法並不適用。由於褪色範圍頗大,加上作品顏料層薄而脆弱且畫面
沒有塗上光油,這個修復方法可能會對畫作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害,
破壞原作神髓,有違文物保育的主要原則。
在2013 年,安盛藝術品保險向哈佛藝術博物館頒贈修護研究獎助金,支持該館就技術分析展開創新的研究,並且研發保育及修復這系列壁畫的方法。
其後,由美術史學家、修護科學家,以及來自哈佛藝術博物館兩個研究中心(施特勞斯文物保護與技術研究中心及現代藝術技術研究中心)的修護人員,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攝影機文化研究小組和巴塞爾大學數位人文實驗室的科學家合作,共同研發及應用攝影機投射器系統和特製軟件。
哈佛藝術博物館館長 Thomas W. Lentz 表示:「有賴安盛藝術品保險的慷慨資助,為這項需時數年方可完成的艱巨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令我們取得突破的成果。在他們的協助下,我們得以向公眾和學術界展示這批別具意義的藝術品。本人非常感謝安盛的鼎力支持。」
安盛藝術品保險美洲區行政總裁 Christiane Fischer 指出:「對於有機會支持修復哈佛壁畫的工作,安盛藝術品保險深感榮幸。憑藉哈佛大學保育團隊的研究和發現,加上與麻省理工學院和巴塞爾大學數位人文實驗室的科學家合作,羅斯科壁畫終於重現原貌,並且回復在羅斯科創作歷程的應有地位。我們相信燈光和數碼技術的創新應用,將成為藝術修護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在過去十多年來,安盛藝術品保險致力支持修護研究項目,為以創新方式保存文化遺產並作出深遠貢獻的機構提供資助。安盛藝術品保險修護研究獎助金的歷年得主包括:美國紐約的古根漢基金會及現代藝術博物館、德國的維特拉設計博物館、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以及法國巴黎的收藏保管研究中心(CRCC)。
關於國際文物修護學會
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是獨立的國際性組織,由個人及機構會員組成,旨在為從事修復和保存文化遺產的專業人員提供平台交流經驗。學會透過出版學術刊物和舉辦國際會議,致力提升文物修復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此外,學會亦設立獎項和獎學金,嘉許同業的卓越成就,並推動公眾關注文物保育。
第二十五屆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會議訂於 2014 年 9 月 22 日至 26 日在香港舉行,是學會首次在亞熱帶地區舉辦的盛事。屆時世界各地的文保專家及學者將雲集香港,就着《源遠流長:東亞藝術文物與文化遺產的修護》這一會議主題交流專業知識,並探討亞熱帶氣候為文物保存帶來的獨特問題。
是次會議將提供一個平台讓專業人員就「東亞藝術文物與文化遺產的修護」的議題,互相交流經驗,分享心得。會議將檢視修復人員如何保存、復現和傳承這些文明瑰寶所蘊藏的涵意與智慧,並探討東亞文物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在修護方案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與會者可透過討論與交流,瞭解匠心獨運的東亞傳統工藝、文物製作原材料的特色、文物的使用方式及傳統的修復技術。隨著科技不斷發展,資訊流通便捷及修復專業益受重視,是次會議相信可以探索出更具體明確和持續可行的方法,用以修護這些文物瑰寶。
關於現代藝術技術研究中心
位於哈佛藝術博物館的現代藝術技術研究中心在與紐約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合作下,於 2001 年成立。該中心肩負兩大使命:研究與現代藝術品創作及保育相關的資料和議題;以及透過收集、保存和發表相關資料及研究,為修護人員、學者和學生提供資源。
關於施特勞斯文物保護與技術研究中心
施特勞斯文物保護與技術研究中心於 1928 年成立,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藝術修護、研究和培訓機構。該中心專門保存和研究哈佛藝術博物館所收藏的紙本作品、繪畫及立體作品,其修護人員及修護科學家就藝術家所使用的物料與技巧,以及保育方法進行技術研究。該中心透過教學、刊物和學術計劃及公眾項目發表其研究結果。
關於哈佛藝術博物館
哈佛藝術博物館由三家博物館(佛格博物館、萊辛格博物館及薩克勒博物館)和四個研究中心(施特勞斯文物保護與技術研究中心、現代藝術技術研究中心、哈佛藝術博物館檔案庫和薩第斯考古勘探研究中心)組成,是一家享譽國際的藝術機構。佛格博物館的主要藏品為中世紀至現代的西方藝術品;萊辛格博物館則研究中歐及北歐德語國家的藝術品,是北美洲唯一一家同類博物館;薩克勒博物館專門收藏古代亞洲、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藝術品。三家博物館共藏有約 250,000 件珍品,涵蓋各類創作媒介。哈佛藝術博物館以眾多的藏品種類、備受注視的展覽和工作人員的獨特研究成果而享負盛名。現時,該館已成為哈佛大學和當地社區的重要部份,其博物館和研究中心為學生、學者和公眾人士提供重要的學術資源。在過去逾一個世紀,它們一直是美國博物館專才的主要培訓機構,亦在建立美國的藝術史研究基礎方面擔當重要的角色。網站 :www.harvardartmuseums.org
哈佛藝術博物館的新館將於 2014 年 11 月 16 日對外開放,整個項目由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負責。完成是次重修和擴建劍橋昆西街 32 號地標建築物的工程後,三家博物館及其珍藏將首次匯聚於同一地點,以便學生、教職員、學者和公眾人士得以在這個國際 知名的藝術學術及研究機構觀賞藏品。屆時,哈佛藝術博物館新館的訪客將可了解與展品有關的研究、在藝廊探索別樹一幟的創作意念、認識資深保育人員的工作情況,以及在設計獨特的藝術研究中心親身觀賞和體驗各類藝術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