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平均壽命創新高¹,但同時生活習慣卻越來越不健康²。人口老化加上都市病蔓延,結果可能就是有增無減的醫療需要。根據醫院管理局關鍵績效指標報告³,在2018年,公立醫院專科門診錄近6百萬總到診人次(比2007年多15萬)。普遍市民明知公立醫院「爆煲」,仍然選擇到公立醫院求醫而非私立醫院。有調查顯示有六成選擇公立醫院的受訪者是出於價錢考慮而選擇公立醫院服務⁴。可是,他們有否考慮到,選擇公立醫院的「無形成本」,隨時比起醫療費用更高更沉重?
公立醫院的隱患
公立醫院收費相宜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相宜收費卻引申出不少公立醫院的弊病。香港特別行政區新聞公報⁵指出,流感高峰期間,某些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內科住院病人數目,竟然較內科病床供應數目高出超過兩成!當醫療需求處於頂峰時,病房過度擠迫,病人甚至被按排住在走廊的臨時病床,此情況其實屢見不鮮⁶。再者,漫長的輪候診症時間亦無疑是公立醫療體制的一大缺點。舉個例子⁷,陳先生因發現大便習慣有改變到公立醫院外科門診排新症;如果被醫生定義為穩定新症,醫管局數據⁸顯示輪候時間竟然可長達兩年多(111星期)。兩年後陳先生終於能到公立醫院接受診斷 ,卻不幸地被醫生確診大腸癌。要得到適當治療,他必須透過門診醫生轉介再排期做外科手術。資料顯示⁹陳先生往往需要再等八個星期才能獲得手術治療。換言之,陳先生由初期出現症狀到被按排接受第一次治療,足足花了近兩年半的時間。禍不單行,陳先生手術後一年癌症復發,需要服用標靶藥治療。由於標靶藥屬自費項目,每月費用可高達二、三萬港元¹⁰,對於失去工作能力的陳先生來說,財政負擔就更百上加斤了。
「自願醫保」打開私立醫院服務大門
政府於2019年4月1日推出自願醫保計劃(「自願醫保」)。其標準計劃的特色之處,在於受保人在一般情況下可獲得高達每保單年度42萬港元的保障限額,入院前或出院後/日間手術前後的門診護理、外科醫生費、麻醉科醫生費、手術室費、病房及膳食均有保障。若上述例子的陳先生是「自願醫保」標準計劃的受保人,他便可立即到私家醫院求診;若被醫生確診大腸癌並必須盡快切除直腸,他可選擇立即於私立醫院接受直腸切除手術。假設他接受手術並住院共九日,費用則為192,710港元11。事後他透過「自願醫保」的保單索償,以下是他將得到的賠償額明細12:
保障項目 | 賠償額(港元) |
外科醫生費 (大型手術) | |
外科醫生費 (大型手術) | 25,000 |
病房及膳食 | |
病房及膳食 | 6,750 |
主診醫生巡房費 | |
主診醫生巡房費 | 6,750 |
麻醉醫生費 (外科醫生費的35%) | |
麻醉醫生費 (外科醫生費的35%) | 24,248 |
手術室費 (外科醫生費的35%) | |
手術室費 (外科醫生費的35%) | 24,248 |
雜項費用 (最多) | |
雜項費用 (最多) | 14,000 |
總共 | |
總共 | 100,996 |
由此可見,「自願醫保」為陳先生提供了逾半的賠償額,令他能接受私立醫院的服務,在資源充裕環境下盡快恢復健康。即使他一年後需服用標靶藥治癌,他也能享有高達80,000港元的「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賠償額13,以減輕他的財政負擔。再者,自願醫保的保障額每年都重新計算,假設陳先生今年用完了共420,000港元的保障額,下一年他同樣能獲得420,000港元的保障額,直至100歲,難怪超過八成的香港人都考慮參與「自願醫保」了14!
無可否認,「自願醫保」的保障或許能夠減輕病人在私立醫院的醫療開支壓力;但是,所謂「手術有價,健康無價」,能避過漫長輪候時間,在最短時間內接受適當治療,對病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恩賜。「自願醫保」將尤其吸引中產家庭或較高收入人士轉投私立醫院服務,藉此有效分流公私立醫院病人,讓更多病人及時獲得治療。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