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只有長者或對科技不熟悉的人才會誤信詐騙短訊?其實不然。近年針對金融服務機構名義的詐騙個案層出不窮,受害人當中不乏年輕人和專業人士。為甚麼在政府加大力度宣傳防騙訊息後,還是有人會墜入陷阱?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我們或許能更清楚了解,誰最容易成為騙局的獵物,又該如何保護自己。
詐騙短訊的手法與影響
銀聯詐騙案的套路其實早有端倪。騙徒往往假冒金融服務機構的職員,發送短訊通知受害人其帳戶出現異常,或有未經授權的交易,再誘導他們致電虛假的客服熱線。一旦有人回電,對方會以緊急語氣表示需即時處理帳戶問題,進一步引導對方提供銀行戶口、身份證、信用卡資料,甚至透過連結進入偽裝成銀聯官方網站並輸入密碼。
更高明的情況中,騙徒甚至會假扮保險公司職員或調查人員,以「保障你帳戶安全」為由,要求受害人即時配合核查程序。這類手法成功率極高,很多人在驚慌之下放下了戒心。
詐騙的目的往往是直接盜取金錢,例如轉走受害人的銀行存款,又或透過所取得的個人資料進行進一步的金融詐騙。受害者不僅遭遇金錢損失,還可能長期承受個人資料被濫用的風險,如信用卡盜刷、身份盜用等後患無窮。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誰最容易中招?
即使學歷高、對科技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也不等於與詐騙絕緣。騙徒正是洞察了人性與情緒的弱點,才能在一瞬間突破我們的心理防線。
1. 過分自信者:被「我唔會中招」心理所害
不少人會認為「我點會信呢啲?」但這種過度自信反而成為盲點。心理學中稱這為「過度自我效能」(Overconfidence Bias),意思是指人們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力與能力,導致忽略基本防騙程序。這些人傾向覺得自己能夠即時識破騙局,因而缺乏警覺。
2. 充滿欲望者:短期得益的誘惑
另一類人容易相信詐騙訊息,往往與其追求「即時解決問題」或「快速得益」的心理有關。這與「承諾與一致性原則」(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Principle)相關:一旦開始相信某件事有利可圖,會傾向持續投入更多時間與信任,來與自己的信念保持一致。當詐騙內容提及補償金、解凍資產等,他們更容易被情緒牽動而作出不理性的反應。
3. 優柔寡斷者:決策疲勞導致判斷錯誤
面對每天需要做大量決定的生活節奏,「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已成現代常態。這類人在經歷長時間壓力與煩惱後,會傾向於選擇看似簡單直接的方案來「解決麻煩」。詐騙訊息通常會假裝提供「快捷處理方法」,對於這些已經精神疲乏的人而言極為吸引。
4. 社交孤立者:依賴陌生人取代信任網絡
在心理學中,社會孤立會令人更渴望建立聯繫與信任。當一個人平時朋友不多,缺乏討論對象,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事件時,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去做判斷,這時陌生人(即詐騙者)若能展現出可信、專業的形象,往往更容易取得信任。這種依附需求的心理弱點正好被詐騙者利用。
詐騙套路與心理學的巧妙結合
騙徒不只靠話術,他們深諳人性,在溝通手法與語氣上都極具策略,並且成功利用以下心理現象來操控受害人:
1. 製造壓力,降低判斷能力
常見訊息如「你的戶口將被凍結」、「已檢測可疑交易」,迫使受害人立即回應。這屬於「壓力決策模式」:在壓力下,人腦會傾向用直覺而非邏輯思考,因而缺乏求證的能力。
2. 以個人化資訊提升可信度
部分詐騙者能準確說出受害人的姓名、電話、部份身份證號碼,令人誤以為對方是合法機構職員。這種「真實性錯覺」(Illusion of Authenticity)建立了權威感,令人願意配合。
3. 利用品牌信任與熟悉感
保險公司、銀行等字眼本身就帶有「權威象徵」。人類天生對熟悉標誌產生信任感,當短訊以正規品牌形式呈現,人們容易產生「應該無問題」的錯覺,直接降低防衛心。
熟讀防騙建議,避免墮入陷阱
在詐騙技術越來越高明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留意以下防騙建議:
1. 留意電話號碼是否包含「#」標記
現時由保險公司發出的來電及短訊,均會在號碼或發送人名稱前加上「#」號作識別,成為辨別官方訊息的重要提示。因此在收到訊息時,應細心檢查來電號碼是否符合這項標準,並核實其真確性。
以AXA安盛為例,我們會透過「#AXA」或「#AXA HK」的認證發送人名稱,向本地流動電話用戶發送訊息。如果收到已知已登記參與「短訊發送人登記制」的公司或機構發送之短訊時,卻沒有使用「#」號開頭,這可能是一條詐騙訊息。切勿輕信來自陌生來源的短訊或電郵。你亦可下載Emma by AXA手機應用程式並啟用「推送通知」功能,隨時掌握官方最新資訊。
2. 提高警覺,不點擊可疑連結
即使對方能說出你的全名或部分資料,也不應立即信任。接到任何不明來電或短訊,尤其涉及金錢與帳戶的內容,務必懷疑其真偽。另外,騙徒常用釣魚連結收集登入資訊。若接收到含有超連結的訊息,即使看起來像「官方網頁」,也應避免點擊。
3. 善用工具
香港警方已推出「防騙視伏器」、「防騙視伏App」等防騙工具,可以協助市民辨識詐騙及網絡陷阱。
4. 保持冷靜與求助
一旦遇到緊急事件,不妨暫停操作,冷靜下來再決定是否回應。也可諮詢信任的親友,增加一道判斷關口。
真正的防詐盾牌,是知識與警覺
在詐騙手法日益複雜的時代,即便擁有高學歷或良好的判斷能力,只要情緒一時波動或受影響,仍有可能誤入陷阱而成為受害者
唯有認識詐騙背後的心理操作手法,才能從根源降低中招風險。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面對危機時保持清醒與理性,不被恐慌與衝動左右,守護自身與親友的財產安全。
資料來源:
反詐騙協調中心(https://www.adcc.gov.hk/zh-hk/home.html)
保險業監管局(https://www.ia.org.hk/tc/index.html)
香港警務處 (https://www.police.gov.hk/offbeat120/scam/11_hk-insurance-sms-scam-guide.html)
AXA安盛香港和我們有關或控股公司不會就所提供的資料和材料沒有侵權、安全、準確、完整、充分、合理、切合用途或沒有電腦病毒承擔任何保證或責任。對於與資料和材料有關的任何錯誤、不準確或遺漏而起的任何損失、損害、成本或其他開支,不論是全部還是部分,也不論是直接或間接,AXA安盛香港及與我們有關的公司和控股公司在法律沒有排除該等責任的範圍內都不會接受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