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目前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單於2016年便有高達4,123宗新症,佔女性癌病新症的四分之一,而且近年更有上升趨勢,過去10年間的發病率便增加了一倍。 其實早期乳癌的治愈率可達九成以上,患者可透過自我檢查和定期進行乳房造影檢查兩個方法,及早找出乳癌徵兆,提升治愈的機會。
簡易自我檢測法 及早找出異常徵狀
乳房出現硬塊是乳癌最常見的徵狀,其他症狀包括乳房皮膚出現紅疹、乾澀、變色,乳頭凹陷、流出分泌物等。大部分乳癌病人都是因為無意中發現硬塊,才前往檢查確診,因此懂得自我檢查是及早找出乳癌的第一步。
檢查之前,女士應先了解自己乳房的外觀、觸感與周期轉變(部分女士的乳房或會因為經期而腫脹),這樣才可清楚分辨異常的狀況。
自我檢查主要分為兩個步驟:
乳癌年輕化 造影檢查可防患於未然
雖然定期自我檢查是防範乳癌的第一步,但若然腫瘤細小或生長在較深入的位置,自我檢查便未必能夠準確地找到異常硬塊,需要依靠乳房X光造影作更準確的診斷。
目前香港政府尚未積極推廣以乳房X光造影作乳癌篩查,但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指引則建議45至54歲的女士應每年進行乳房造影檢查,55歲或以上的女士則可每兩年進行檢查¹。雖說大部分乳癌患者較年長,但香港目前乳癌有年輕化迹象,根據香港乳癌資料庫第十一號報告顯示,約有三分之二的受訪患者年齡介乎於40-59歲,更曾有患者於19歲便確診²。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亦顯示5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佔30%³,證明並非年長才會患乳癌。年輕一族切勿掉以輕心,定期檢查方能減低患乳癌的機會。
有外國數據指出,每2,000人進行篩查便有一人發現乳癌⁴,不過篩查亦有不準確性的風險,一些女士在沒有患乳癌的情況下被測出陽性結果,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不必要的進一步檢查。
手術的選擇
若然不幸患上乳癌,以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乳癌的重要一環,某部分患者或需要根據醫生建議,先接受藥物治療將腫瘤縮小,以提升進行手術的可能性。另外,醫生亦會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適合的輔助治療,如化療、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等,以減低復發風險。由於不少女性患者在切除乳房後都因影響外觀而承受心理壓力,因此手術會盡可能以保留乳房為大方向,但如果腫瘤的體積太大、過多或位置分散,則需要進行全乳切除。不過,任何保留乳房的手術後都需要配合電療,如病人不適合或不希望接受電療,便不適合進行局部切除。
預防乳癌可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
要減低患乳癌的機會,女士其實可以透過多加留意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減少一些可控制的風險因素。
可改變因素:
一旦發現乳房不適,切勿不要「諱疾忌醫」。
尤其是有家族病史或有其他高危因素的女士,可尋求醫生提供專業的意見,以衡量是否需要提早開始定期檢查。
李智仁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備註:
¹ 美國癌症協會乳癌篩查指引:
https://www.cancer.org/healthy/find-cancer-early/cancer-screening-guidelines/american-cancer-society-guidelines-for-the-early-detection-of-cancer.html (僅提供英文版本)
² 香港乳癌資料庫第十一號報告:
https://www.hkbcf.org/zh/our_research/main/468/upload/category/468/self/5d939c9f89cd1.pdf
³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6年女性乳腺癌統計數字》:
http://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6/breast_2016.pdf
⁴ 衞生署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乳癌預防及篩查》: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breast_ca_t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