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肝炎中較常見的一種,以往在華南地區中有10%屬帶菌者¹。雖然乙肝現時能夠有效預防,但其可怕之處在於它悄然無息,大部分病人發現徵狀時肝臟已受到不可逆轉的創傷。
經血液、性接觸或分娩時傳播
乙型肝炎病毒只會經血液或性接觸傳播,而在香港大部份的乙肝帶菌者是經母親在分娩期間傳染給嬰兒的。以往若然母親是乙肝帶菌者,嬰兒會有90%機會遺傳到乙肝病毒。現在醫學發達,如在產檢中得悉母親為乙肝帶菌者,醫生會為其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大大降低母嬰傳播機會。
八成肝癌個案與乙型肝炎病毒有關
乙型肝炎本身並無徵狀,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帶菌者,只能依靠血液檢查得知。乙形肝炎一般只會在兩個情況下出現徵狀:
高危人士應接種預防疫苗
目前乙型肝炎可靠疫苗預防,接種後會有90%以上的預防率。建議高危族如需要經常接觸血液的醫護人員、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有不安全性行為等人士接種。雖然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下跌,但有研究顯示就算抗體濃度低,身體仍會有免疫記憶細胞可產生抗體對抗病毒。所以視乎病人是否仍然屬於高危,若然有憂慮可考慮補打。
治療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暫時並無根治方法,治療目標為控制病毒對身體的影響。不過並不是每位乙肝帶菌者都需要治療,一般來説,只有當病毒活躍並開始損害肝臟時才需要控制。目前有兩種藥物已被證實有效:
注射干擾素: 療程需48周,原理為引發身體免疫系統反應,把病毒抑壓。一般來說反應率為50%至70%,但效用非永久。有機會引起發燒、肌肉痛、傷風感冒等病徵。
口服藥物:能夠抑壓病毒,但需長期服食。第一代藥物容易出現抗藥性、影響腎功能等副作用,但新一代藥物已明顯改善。由於療效顯著,而且副作用比注射藥物少,口服藥物慢慢成為乙型肝炎的主流治療。
由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風險比一般人高,醫生一般會建議高危一族人仕,例如高齡,有家族肝癌病史,肝硬化等病人定期作肝癌篩查。篩查包括抽血作甲胎蛋白及超聲波檢查,目的是希望能夠更早察覺癌變,增加治癒機會。
吳志豪醫生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¹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資料:https://www.info.gov.hk/hepatitis/big5/leaflet2010a.htm
²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資料:https://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6803.html
³2016年肝癌統計數字:http://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6/liver_2016.pdf